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一届用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2025年11月4日,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一届用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柔成像设施成功举行。作为成像设施开放运行和规范管理的重要里程碑,用户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这一“国之重器”在凝聚智慧、提升服务效能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委员会将以“智囊团”和“监督员”的双重身份,围绕成像设施的运行机制、服务质量、发展方向等建言献策,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设施的开放共享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注入智力支持。

图1 会议现场
会议由第一届用户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致欢迎辞,首先回顾了设施从规划、建设、验收至开放运行的历程,强调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肩负支撑前沿科研、推动技术产业化、培养跨界人才的重要使命。“成像设施就像一艘科研航母,要成为支撑国家重大科学计划、服务人民健康的公共平台,为生物医学突破提供坚实保障。”程和平表示。

图2 程和平致辞
随后,用户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介绍了第一届用户委员会成员,由田梅、彭汉川、胡宝洋、朱平、陈佺、居胜红、黄进等31位国内生物医学成像领域顶尖专家组成,其中18位委员出席本次会议。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成像设施副总工程师孙育杰,工程技术部主任马淇,科学项目部主任王珏分别汇报了设施建设运行现状、设备技术优势性能、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实施情况。汇报后,专家实地参观了设施的四大装置以及辅助平台,直观了解设施建设运行情况。

图3 与会专家参观成像设施
讨论环节中,专家围绕设施运行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一是作为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成像设施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联动,实现技术、数据和人才的有机整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二是要着力缩短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成熟技术路线,加速推动前沿成像技术向临床疾病诊疗的实践转化;三是优化科研条件配套,建立远程实验服务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培训,提供差异化服务支持,扩大技术覆盖范围;四是将设施相关内容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青年科研群体宣传,提升设施认知度和使用率。
对于专家们的宝贵建议,孙育杰首先代表成像设施团队对各位委员的建言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优先解决科研人员与样本的配套支撑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杨莉组织数字肾脏项目的成功经验,推动更多大科学项目落地,切实将专家意见转化为设施发展的实际成效。
王世强在总结中指出,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成像设施已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果,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平台资源共享与跨设施合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动我国生物医学成像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此次会议不仅是用户委员会履职的起点,更是成像设施迈向“开放、共享、协同、引领”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未来,成像设施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不断提升设施的运行效能与创新能力,为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与人民健康贡献更多“成像力量”。

图4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