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团队参访成像设施
7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专家团队一行参访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就深化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科研协作、推动成像组学驱动的“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开展了专题交流。
交流会现场
此次座谈交流由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成像设施副总工程师孙育杰主持。孙育杰首先详细介绍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建设历程与成果共享、开放合作模式,以及“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的总体布局与最新进展。随后,各方专家依次登台,围绕各自特色技术和合作需求做了分享报告:王若希介绍了果蝇模型在细胞器质量控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唐水晶汇报了基于光学微腔的单细胞力学图谱与成像技术进展;余化鹏聚焦细胞黏附、张力与分裂,介绍了细胞联结处机械力感应的研究成果;刘贝分享了解码细胞信号从单分子到网络动力学的探索;何思聪展示了在体深层组织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的最新进展;常浩探讨了皮层下环路调控对肠道免疫的影响;吴先登讲解了相分离主导的囊泡组织与运输机制研究;张泉峰分享了跨尺度神经递质分泌检测与功能研究;王益川介绍了植物叶绿体发育与功能的跨尺度研究及“数字叶绿体”项目进展;马雷分享了“数字生命”视角下的数字线虫闭环仿真模型构建及启示。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实际需求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展开热烈探讨,深入对接双方的应用场景与技术特性,为后续开展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人员深入对接讨论
交流会后,来访专家团队实地参观了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和全尺度图像整合系统四大核心区域。通过各装置负责人和中心PI的现场讲解与演示,专家们直观感受了光、声、电、磁、核素等多种成像模态的创新融合,以及成像组学在跨时空尺度结构与功能解析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此次交流成果丰硕,不仅成功推动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还确定了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多方参与的长期跨学科合作机制。这一合作机制的建立,更有力推动了生物医学领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将为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